• 新闻动态

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

发布日期:2021-08-26    浏览次数:


思政部主任 魏振 


   一场水灾,一场疫情,一次考验,一堂大课。今年河南“涝疫”同时来袭时,中原儿女万众一条心,上下一盘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何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进一步引导师生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做到在灾难面前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共进步,共同完成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永城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以“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为主题就“开学第一课”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思政部副主任 赵德学

今年暑期,暴雨和疫情给中原大地带来了巨大灾难,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历史罕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洪灾无情,人间有爱。洪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大灾面前有大爱,大灾面前显担当,河南乃至全国上下闻而动,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逆向向前,驰援灾区。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汇集河南,无数平凡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优秀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在新学期,应自觉将抗洪故事抗疫故事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从身边的事例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建设者,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投身实践,担当使命。




 

思政部概论基础教研室主任冯士艳

2021年暑期的中原大地,新冠疫情未平,特大洪灾又至。在涝疫叠加的灾难面前,我们有过惊恐无措、揪心焦虑,但心底更多的是被人间大爱温暖,被中国力量支撑。

上下一心,齐度难关。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足够的人员物资,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害现场,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军民同心,共御风雨。中部战区驻豫多支部队星夜驰援,逆行而上,奋战在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官兵们用血肉之躯在洪水中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护民堤”。坚如磐石的军民关系凝聚着共建老家河南的磅礴力量。

毫无惧心,挺身而出。无数党员干部冲在抗灾抢险第一线;近300支民间救援队伍自带干粮水泵橡皮艇,逆行往洪水深处;爱心企业纷纷慷慨解囊,鸿星尔克爆红“出圈”,数百万网友野性消费;奉献互助的志愿者队伍中频频闪现永职学子的身影;而勤劳勇敢的河南人民更是不甘坐以待毙,纷纷发起自救。在灾难中,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华儿女战胜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大灾即是大考,在此场考试中,我们共同书写下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激荡的爱国情怀等高分答案,这均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将党领导人民防汛抗疫的鲜活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引领青年学子“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灾难当教材,磨砺出彩青春,与祖国共成长,厚植为民情怀。




 

思政部形势政策与军事理论研室主任谢剑桥

20217月,河南省省会郑州和豫北多地遭遇了超过了历史极值的降雨,千年一遇的暴雨,使得省会郑州和多地变成了一片汪洋,给河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面对如此巨大的洪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志愿者疾驰而来,我们积极开展自救,很快恢复了生产生活,将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灾害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就灾害救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如何救灾、救灾之后的恢复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救灾工作开始有序进行,中央拔出30多亿专款用于救灾,李克强等领导人都到河南多地考察灾后重建状况。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

其次,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所在。在党中央的坚强统一领导下,大量的救灾所需物资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各种抗洪的专业设备,第一时间到达救灾地点。我们的解放军战士迅速集结,奋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第三,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中国精神。灾情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志愿救援队,捐赠救援物资持续不断运往受灾地区。当我看到那些写着河南加油的救援车辆开来时,内心感到无比的感动,这恐怕在当今世界,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会出现。

最后,勇敢的河南人民,团结一致,不畏艰险的抗灾精神。在洪灾面前,河南人民无一退缩,在党员干部的领导下都为抗洪抢险做自己能做的工作。在这次洪灾面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河南人民坚韧的战斗精神体现的十分明显。



 



思政部教学秘书孙少威

一场灾难,一次考验,一堂大课。2021辛丑年720日,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河南,随后又有全国疫情多点散发。面对暴雨突袭和疫情突发:

有党的坚强领导:党和政府紧急部署,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救援力量第一时间紧急驰援,人民子弟兵一时间集结到位;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各地迅速集结人力、物力驰援灾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处处闪光的中国精神:逆行的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危难中伸出援手的无名英雄,捐出两万元积蓄的拾荒者胡雷,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瞬间,共同书写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无数网友感言: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说到寄语,让我们重温北宋张载的这句话: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思政部教师李永国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灾难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

此次河南的水灾和疫情,既是一次考验,又是一堂大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老师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学院倡导课程思政浓郁氛围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奋斗意识和家国情怀,利用此次河南水灾和疫情防控体现出来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入其中,真真切切讲好开学第一课。

二是深入挖掘此次河南的水灾和疫情“一线”故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灾难变成教材,探索教学内容转变是关键。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用好“一线”故事这本最鲜活、最生动的教科书,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育人元素。

三是坚持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相统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讲好此次河南的水灾和疫情“一线”故事,讲出故事背后的真理味道。

如讲明白中国共产党到底“能不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好不好”、伟大的中国人民到底“行不行”、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到底“美不美”;讲明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战胜灾难根本政治保证。讲明白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情系大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赤子情怀、使命担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战胜灾难的最大执政底气等。





 

思政部教师苗田

2021年暑假期间,洪水与疫情先后袭击河南郑州等地,河南人民在党中央和河南省各级部门的大力组织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抗洪水、战疫情,保证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家园重建。我作为一位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这场灾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我的思政第一课要按以下内容开课。

爱党教育。在灾难面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是救灾还是灾后重建都做到了“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二、爱民教育。中华儿女是有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的优良基因的。面对千年不遇的洪水和复杂多变的疫情,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中央和各级党委部门的精准部署和指挥。洪水中有手拉手筑成的人墙,疫情中有一直呆在自己家中不给政府添乱的民众;有的用推土车一次又一次把水中群众救起,也有跑前跑后维持秩序的志愿工作者。青年大学生要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团结、奉献、担当、责任等良好的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

三、道德修养法治教育。在水灾和疫情面前,有些人的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违法的,如:有的隐瞒行程,有的传谣和造谣,有的哄抬物价,也有的对管理人员辱骂和殴打等。开学第一课,用这些反面教材教育引导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守法纪的好公民

四、生命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科学防范,要健康填报、核酸检测和接种疫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锻炼身体。



思政部教师赵先强

2021年暑期,中原大地暴雨倾盆而至,疫情卷土重来,在“汛情疫情”叠加的复杂形势中,中原儿女在党中央河南省委河南省各级部门的大力组织下,众志成城,以忘我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抗洪抗疫,保证光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家园重建,其中熠熠生辉的动人事迹成为青年大学生提升人生境界,在为党为国家为民利益的坚定行动中感悟人生价值的经典素材。像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所说那样: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让你们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也使你们切身体会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

为提高教学果我从三个层面组织教学:

一、 洪灾的极端性和抗疫战斗的复杂性

洪灾是极端天气对中原儿女的严峻考验。这与19758月的驻马店的洪水是相当的,是地球整体温室效应的突发表现。抗洪是河南儿女的整体责任。疫情是外来人员的入境带进来的,由于新冠病毒变异,这就更要求我们需要高度严密防范。同时还要在国际上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政治帅锅。

二、运用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及网络中帖子,充分展示在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部门的精准部署、有力行动和各阶层民众的积极配合。从郑州省城直到各地市县城,都有积极支持的抗洪抗疫战士,“郑州我们来啦”“郑州加油”。郑州市永平路小学管乐团720日外地演出归来被困车站,他们演奏起《我和我的祖国》为所有旅客打气加油;还有大学生李睿,她创建“救命文档”给暴雨中绝望的人们带来希望之光。我们河师大的校友在新乡附近的,组织起来,保卫母校,绝不让洪水侵犯母校,外地的校友为母校捐物捐款……这也授课重点。(写到此处我的眼睛已湿润,河师大是有着光辉历史的大学,我为自己是师大人自豪)

三、结论

一,让同学们在内心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因为她对中华民族是无私奉献的,是坚强有力的,是中国人民最大的依靠,是富有智慧的,在任何险境,都能运筹帷幄,破局致胜,又是高瞻远瞩的,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总能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信念,阔步向前。

二、 教师是教育界的“铁军队伍”,青年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灾难来袭时,教师队伍走下三尺讲台、走上社会课堂,或到城乡社区挨家排查、或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以执笔之手书写了人间大爱。

三、 中原儿女、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与时代同行精神风标。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从不像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弯腰,尧舜时期,全球弥漫大洪水。西方民族是逃避灾难,乘诺亚方舟而飘走。在中华民族是抗击灾难,大禹带领人民一同治水,恢复家园。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总结世界史说,中华民族是最自强不息的,能抗过人类最艰险的灾难。



 

思政部教师苏少衡

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我们无路可退,唯有迎难而上。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磨难考验中艰难前行,在应对一次又一次灾难的伟大斗争中奋起,再大的灾难也压不垮英雄的中国人民。

面对“7·20”这场千年一遇的洪灾时,防汛形势十分严峻。第一时间广大的医护工作者、消防官兵和志愿者们闻“汛”而动,冲锋在前我院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在防汛抢险一线构筑起“青春堤坝”。

祸不单行,洪灾未过,疫情又起,面对双重压力,我们没有退缩。抗疫一线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抗疫先锋、白衣执甲的人民卫士、青春最美的逆行者;他们对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的改造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建立起来的应对突如其来灾难的体系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充分彰显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强大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一定要讲好开学第一课,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阶梯,引导学生把个人成才与祖国成长结合在一起。用事实说话,拿数据发声,让大量鲜活的案例来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行,增强同学们打赢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人民战争的信心。



 

思政部教师邵洪波

“天有不测风云”,2021720日以来,郑州市,新乡市,鹤壁市连日暴雨,日降雨量达到历史极值,城市陷入水灾之中,面对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原儿女无所畏惧,协力同心,抗击洪水。在抗洪救灾还没有完全结束之际,731日,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生新冠疫情院感,有大面积扩散的巨大风险,新冠疫情再次打乱了我们的生活。

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加之新冠疫情的卷土重来,郑州成为了牵动人心的城市。在抗洪抗疫的双战场中,大量救援官兵和医务工作者,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党员,干部,不惧危险,挺身而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医疗队,志愿者团队,他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战斗在最前线,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郑州市永平路小学管乐团720日外地演出归来被困车站,他们演奏起《我和我的祖国》为所有旅客打气加油……

郑州七中校长王保军,暴雨中奋不顾身,冲进急流中救人……

郑州街头,行人手拉手,青壮年在外围,把妇女儿童围在中间携手过马路……

舍小家顾大家的医务夫妻,妻子连续工作,中暑晕倒,让人心痛……

卫辉最美司机,开着铲车,运送乡邻……

鹤壁大货车满载群众撤离,成为高速路独特风景……

濮阳“独腿”小伙,手持拐杖,来回十几趟在水中救援……

卫辉下园村,救援队吹哨寻找被困村民,每一声哨响都是生命的召唤……

奋战十几小时后的武警官兵,直接躺在地上睡着了,“我不知道你是谁,可我知道你为了谁”……

看到这些,我们一次次热泪盈眶,我们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力量;我们看到了与时间赛跑,与疫情决战的决心;我们体验到了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的中国精神。党领导人民奋战救灾,抵抗疫情的鲜活案例层出不穷。

面对洪灾,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面对疫情,我们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一场洪水,一场疫情,一次考验!巍巍华夏,每次大灾,“大考”之后,都必然是力量的拔节生长,都必然是精神的淬火成钢。迎大战,应“大考”,中国共产党到底“能不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好不好”,伟大的中国人民到底“行不行”,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到底“美不美”,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深刻思考……

让我们用成长的足迹踏过灾难,让不幸成为通往幸福的桥梁,我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思政部教师王凤梅

七月中旬以来,省会郑州附近市县接连发生洪涝灾害,特别是720号郑州特大暴雨,历史罕见,给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多少家庭因而破碎!多少民众失去家园!又有多少人的生命就此定格!可是洪水未退,疫情又来。面对这场防汛抗疫的大战大考,从中央到各地,从军队到民众,从企业到个人……全国上下同舟共济,赶赴河南支援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民间救援队和志愿者等各方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英勇顽强的斗争。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用理论做武装,把灾难当教材。把党中央针对抗灾防疫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市救灾防疫中涌现出的动人事迹融入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抗洪防疫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等,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好抗灾防疫的生动故事,以此鼓励学生形成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思政部教师王书玲

2021年的夏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夏季。七月底的洪水漫城,八月初的新冠疫情,让中原大地经受了太多磨难。7月以来,一场强降雨突袭河南。“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危急关头,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医生、战士、还有叫不出姓名的老百姓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谱写出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舍己救人画卷。暴雨后,紧接着一种叫德尔塔的新冠变异毒株从国外传播进来,从南京机场开始扩展到十几个省,河南又一次成为重灾区,勤劳而又朴实的河南人民,听从指挥全民进行核酸检测,炎热的酷暑,一个个社区门诊排着长长的队伍,没有抱怨、秩序井然,力争以最快速度将疫情控制。

多难兴邦,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通过“一听二看三行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此次灾难并在灾难中成长。一“听”,即认真聆听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对防汛救灾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动员部署,感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观;二“看”,即观看灾难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感受中国力量,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三“行动”,即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业,通过志愿服务、捐款捐物、心理疏导等力所能及的行动,引导学生胸怀爱国心,强国情,把个人成长融入到报国志伟大实践中。




 

思政部教师魏洁

自七月下旬以来,我国多地遭受罕见暴雨袭击,本以为只会出现在电影中的毁灭性灾难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多个区域相继遭受了洪涝灾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洪涝灾害、变异病毒的侵入,让2021年不再平静。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我校广大师生主动请缨,为抗洪救灾、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一是把洪灾和疫情与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抗洪和抗疫的过程中,广大党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牢记使命、勇挑重担。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理想,有责任意识。二是把洪灾和疫情当教材,带动大学生在社会中做好志愿服务。利用多媒体或相关APP向大学生传递身边的优秀抗灾、抗疫人员的感人故事。带动大学生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自愿参与到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思政部教师王韬越

近日,我省正在进行防汛救灾与抗击疫情的“双线战”,各高校青年大学生在各级党团组织的带领下,在大战大考之中积极响应,各个岗位上都能看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与爱国情怀,在防汛救灾和疫情阻击战中,一批批90后、95后积极支援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在责任感与爱国情怀的感召下,青年一代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战斗,充分展现了青春力量和担当。

多难兴邦,灾难是一堂思政大课,当代青年学生积极应对汛情、疫情期间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体现责任担当,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做到在灾难面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通过这次“灾难”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拥有了更浓厚的爱国情怀,更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努力使自己成为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红色接班人。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我们在这一场疫情、汛情阻击战,有所失,也有所得。对于我们青年一代而言,更应该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在民族的复兴的伟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思政部教师刘莹

灾难是最鲜活也是最深刻的教科书。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搜集抗击河南水灾和新冠肺炎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让学生感悟党强有力的领导,让学生认识到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定海神针”,全国人民才能万众一心、步调一致,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出打赢这场灾难战的最大合力。其次,感悟制度显著优势。相比于西方而言,在面对灾难时,国家总是能快速调配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送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体现出的速度、规模以及效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强大威力,也是中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就伟大事业的“不二法宝”。最后,感叹中国精神。中国有所呼,我有所应,中国人民各尽所能地参与到抗灾抢险、防疫抗疫的工作中去。无论是冲在最前面的军人,消防部队和武警官兵,还是那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以及身边邻家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举动,不仅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得到了最深刻的印证,也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

 

 


上一条:思政部党支部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下一条:陈晓峰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思政部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